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创业故事

-- 新闻中心 / NEWS

-- 联系方式 / CONTACT US

销售热线:13823298536

传真:0755-27231256

邮箱:szltcn@163.com

关注“力拓”微信公众号

微信官方网站强势来袭!
更多资讯,请随时关注我们!

创业故事

电子厂创业路上平凡人的不平凡事

发布日期:2014/4/14 12:57

他是东北人,高高大大的,健康里带点黑的肤色。典型的东北汉子形象。第一印象感觉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蛮有意思,很像一个黑社会老大,有点电影里常见的那个“黑哥”的味道。可是以后的事实证明:印象是多么不可靠。后来,在厂里做久了,慢慢的熟悉了老总的一些经历。

  我们老总今年年纪也不大,三十多半的样子,高中学历。年轻的时候在老家做过很多种职业:工人、教师……老总属于那种做什么事都特讲究方法的人。二十多一点就当上了当地的一家中型企业的车间主任,带着一帮大多年纪比他大的老大哥做事。后来也和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成了家。

  老总夫人是大学文化,说到这里我可又要罗嗦了——因为老总夫人背景的原故——老总夫人的亲姐姐夫早些年在日本留学,后来回国到南方创办了一个电子厂,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事业有成。她的亲大哥也在南方做贸易,收入颇丰。

  在这样的环境下,老总和夫人也在二十五岁那年来到了南方。他进了一家日本企业,从普通工人做起,领班、主管、直到分管一方的经理。老总工作的那个南方城市被誉为中国节奏最快的城市,刚刚来这里人最忙碌的一件事就是跳槽。但是老总却不声不响地干了六年(当年和他在一起的同事现在还有以每年两三家的频率跳槽的)。在这六年里老总学到了日本鬼子如何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等一些对他后来创业有着重大影响的管理经验。并且积累了一定的人际关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他们在那个寸土寸金的城市购置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相对于身边大多数自身条件相差不大的人来说,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却也还算小富居安。就像老总跟我聊天时说的那样,那个时期里他的生活就跟电脑程序一样,每个星期都差不多。

  看到这儿,各位可能认为他没有生意人该有那种气势。老总是一个耐得住性子的人,那时的他还是认为自己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而且也没有找到好的机会。就这样,老总进了夫人姐姐的工厂做经理,那时他已过了而立之年。

  在那里干了两年之后,机会来了,那时刚好国外新流行一种电子工艺品,一般是各大企业做广告用的。市场需求量大,而且当时是供不应求。他姐姐的厂里要做的话,就要再投入资金,改造生产线,招聘技术人员。她姐姐觉得这样生产线拉得太长,产品过于分化可能不好。——她们一家人包括老总都是北方人,却有着南方人一样的精明——于是老总跟她借了一笔钱加上自己的积蓄出来自己搞。小打小闹买了几台机器,也没有注册,七八个人,租一套普通的民房,请了自己家一个亲戚过来管事,就开工了。

  老总不参与车间具体的生产管理。什么事都交给他的厂长,——厂长对他直接负责——。他自己主外,每天跑客户,采购原料,了解市场。回到公司有时间就经常往车间跑,看生产进度。刚开始做来料加工,由于没有什么经验,尚处在摸索阶段。有时做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惨不忍睹。自然不赚钱了,员工工资、房租、水电费还得按时支出,头两三个月总共亏了有几万块。不过也没有白做,至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处事不惊,稳中求胜——这是我最佩服老总的地方,换做别人可能早趴下了,不干了。这时他在分析了主要的原因之后,认为市场容量还是没有问题,只是产品的供货期问题,于是决定扩大生产,搞标准化。还是在原来的地方,租了一个标准厂房,正式通过了注册。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十几台新机器,以前的机器不好用的,一律淘汰。新招了几十个员工,都是些看起来比较灵活的小伙子,小妹妹。然后从人才市场招了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主管,统一培训他们。等到这一批工人都成为骨干的时候,从中提了几个比较聪明的做各生产段的管理人员。

  好不容易这才稳定住局面,还是亏,只是比起前面要好多了。这时刚好是这个市场发展的最好时候,大大小小的类似的电子厂渐渐多了起来,市场却还是没有饱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出一点货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大部分有点实力的都选择多加机器,多招工人这个思路。还有的自己业务做不完就外包给别人,从中赚取差价,别人也做不完再转手给第三家——但这样一来质量就不好保证了——。老总却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他有自己的想法,这个市场迟早是要淡的。(他的原话)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他的公司的。这时公司创立也不过三个多月。

  别看老总虽然不参与公司车间的具体现场管理,他对车间的一切情况都了如指掌。他马上叫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给拟一套奖励机制——在加强车间管理的同时——对比较重要的岗位实行每月一评,从高到底给予不同的奖金。这样有的员工一个月的工资加上奖金竟然比低层的管理人员工资还多。积极性自然高了,产量上去了。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老总在没有盲目增加机器和人员的情况下总算渡过了企业的发展期。公司开始盈利。到非典之前,公司凭借良好的供货期在这一行中站稳了脚跟。这时市场容量正处在最高点,不断有新的同行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来——盛极必衰的道理在当时没有几个意识到——。当时车间的机器设备由于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有点开始影响正常的出货期了。而且更大的困难来了,众所周知的非典。整个行业事先连一点征兆都没有,一下子淡了很多。——当时很多行业可能都差不多吧?——还好,老总在这个时期里,已经开始着手置换车间的主要生产设备。并且进一步强化车间管理,开始控制产品质量——当然前提是要保证供货期——就这样非典过后,市场开始有点复苏。但是相对于以前,整个市场已经在走下坡路。

  其实很多新兴行业都是一样,刚开始是形势一片大好,百家争鸣。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像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一样,剩下的才是强者。这个时候市场需求跟刚兴起的时候大不相同了,开始供大于求了。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用老总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开始挑剔了。这个时候公司经过几个月的强化管理与培训,员工的品质意识已经提高了很多,产品质量在业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相当多的客户宁愿花多一点钱也要和老总合作。

  这时,行业的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每天都有同行经营不善倒闭的消息。而剩下的,每天都在寻找新的发展点,有的搞多元化,有的发展新产品。老总也所有动作,渐渐地减少来料加工这一块的业务量,慢慢地通过国内外的贸易商直接生产不带包装的成品(以前一直做的半成品加工)。而且老总做了一个决定,公司暂时不搞太多的新类别开发,把精力集中到一款公司技术上比较成熟、利润比较高的产品上——这是老总最英明的一个决定,以后的事实证明——。等到大家都意识到的时候,这一款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品质公司已经能够在技术上做得很成熟了。

  到建厂两周年的时候,公司已经是同行中发展比较好的了。相同规模,甚至于规模比公司大的,供货期与质量都比不上公司的已经很正常了。

  在别的同行都在搞新花样的时候,老总干脆又把公司搬到了一个更加标准的工业园。租了一整层的厂房。除了新增加一个包装车间外,还设立了工程部、研发部、业务部。有了自己的公司徽标。又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开始自己生产完整包装的成品。虽然整个公司总共也只不超过三百名员工。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算是有模有样。

  更加令同行没有想到的是,公司准备申请ISO国际认证。一直到现在,这个行业里能通过这个认证的也不会超过三家。熟悉ISO的朋友应该知道,光是请有经验的老师来讲课都得三四万,而且能不能通过还不敢保证。这时有人通过渠道放消息出来,说只要老总给五万,一切问题他们包办。——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在中国还是有那么多通过ISO国际认证的公司出事了吧——老总一口就回绝了。他说那样就等于自己愚弄自己,花了钱,公司的实力还是老样子。在公司全体上下的一致努力下,公司终于在建厂三周年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按正常的认证程序通过了认证,成为同行第二家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公司。

  通过认证后,就在同行都在叹息市场萧条的时候,公司的订单却越来越多。公司在生产工艺上更加成熟了,质量也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当时客户自己开发的一个新产品,公司给试产了几百个样品去看一下市场的反应。后来市场反应还可以,客户决定正式投产,但是单价一直谈不拢。因为当时大家都在打价格战,市场行情是一家比一家低,客户想再压低一点成本,决定换一家做,结果整个同行都被找遍了,在那个单价上没有一家敢做。(生产工艺和成本他们不好控制),有的甚至连样品都做不出来。在外面转了一圈,还是给了公司做。

  现在,公司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个年头,年营业额达到一千多万(我估计的,应该差不离),综合实力已位于整个同行的前列。

  先做人后做事——老总为人很和气,无论公司面临多大的困难,他也不在下属面前乱发脾气,总是一副很自信的样子。而且老总夫人也和老总一样,无论在下属还是客户面前永远都是一张充满微笑的脸,没有一点架子。老总从来都不说自己是个商人,因为在他的眼里商人总有那么一点投机的味道。而这不是老总做事的风格。他做事从来都不会去跟风,一味地模仿别人,他有自己的原则。

  学习——这是老总经常挂在嘴边一个词,公司一半以上的管理人员都是从普通员工提拔上来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好学。“要不断的学习,不要怕犯错误,只要不在同一地方摔倒两次就行”,这是公司对每一个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公司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勤俭节约——年收入一千万的公司老总们都开什么车我不太清楚,反正我们老总现在开的是客货两用皮卡。公司的所有电脑都是他自己在电子大市场买零件配的。老总和夫人着装也很朴素得体。除了必要的应酬,老总和夫人每天都在家吃饭。按说几年下来公司的利润这么可观,每天在外面自己跑市场,回到公司有时间他就往车间跑。

  每天工作节奏这么忙,现在公司发展这么好,可以放松一下。但老总从来都是以身作则,一次会议本来他不来也可以,那天开会前半小时他还在医院做小手术,手术一做完他立马往公司跑,他强忍着痛硬是坚持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议。他经常说:一个新公司的成长期是三到五年,我们公司现在还不够成熟,哪敢放松。夫妇俩每天早上和员工一样到公司,有时忙起来甚至通宵达亘

  在老总所在的那个南方重镇年营业额一千万的公司也许在有些人的眼里并不算什么。以上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创业故事。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以前那些一夜暴富的奇迹应该现在很少了,现在是一个人人都说钱难赚的时代,希望这个贴子能给即将创业和正在创业路上遇到困难的朋友一点启示,这才是我写这篇稿子的初衷。

51.la 专业、免费、强健的访问统计

扫二维码
联系我们


微信号:
chenjianlt

服务热线:13823298536
0755-27231258